老編在地生活了數十載,想說一定要來好好的認識一下台南古蹟,否則真是愧對自己為在地的台南人,立馬翻出了久未使用且不是很專業的相機前去台南氣象博物館走走拍拍,並選定了離築樂窩台南民宿不遠的氣象博物館出發,介紹前一定要先對台南古蹟來個深入的了解,拿出了老編的智慧型手機,立馬google維基百科中的台南測候所,所以先來個古蹟介紹吧!
原台南測候所,俗稱胡椒管,為位於台南市中西區氣象觀測用建築。該建物落成於1898年,以圓形建物與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
此測候所為台灣日治時期初期興建的少數大型建築之一,臺灣現代氣象觀測的啟蒙地。
1998年,宣告為台南市所屬的市定古蹟。2003年,再升格為國定古蹟。
1895年,自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展開對「新領土」的基礎建設。其中,氣象觀測對掌握台灣經濟與民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點。隔年的1896年,台灣總督府官署所屬官員土居通豫在日本中央氣象局幫助下,於台灣籌畫氣候觀測機構,並於同年3月成立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測候所的相關官署單位。
其中台南測候所則預定設置在台南市中心最高點-鷲嶺,當年太平境街,今為公園路。
台灣總督府已在台南測候所預定地較左方設置「假測候所」(臨時測候所)。而台南測候所會選擇相同地點,是以氣象測量的機能性考量來看。因為氣象測候所擇址要件當以測候所轄地區最高點為宜因此才會設定於海拔14m的台南市鷲嶺。
鷲嶺大家一定很陌生,其為台南內地勢最高處,與崙仔頂、山川臺、山仔尾、赤崁、尖山、覆鼎金合稱為「府城七丘」或(鳳凰七丘)
建築特色
1898年落成的台南測候所廳舍為圓形建物與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其圓形建物平面上方則置有直徑寬約3,高約6.5公尺煙囪塔樓狀的中央圓塔風力計。圓形建物以該風力計為中軸,其餘部分上鋪屋瓦,搭建的外部鋼條呈十八條放射狀排列。除東西向走道外區分為六室,該官署建物連同上方中央圓塔風力計共高11.6公尺。
在建物結構方面,此測候所除採磚造材質外,初建時斜屋頂採用黑瓦,屋面鋼條組成的十八根大樑由中央圓塔內環牆之磚疊上緣架設,最後經中環牆頂部在塔於外環牆上而成。而該建物不但於19世紀末期的台南市為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台灣少見的高聳建築。
經過數度整修後,今測候所結構雖無大幅度改變,但是原來的灰泥塗裝外觀改由紅磚磚面,瓦片則改為鬼瓦(獸面瓦)。除此,附壁柱下緣變成石造基座,柱腳及外環牆亦以石材連接,呈現圓形的,另外,基座下方外飾洗石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政權。同年,原台南測候所改稱「台南氣象局」,並於1947年恢復地面觀測。經過數度更名後,該測候所於1977年7月起改名為「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測站」。而位於該測候所的辦公處所,則另遷至一旁興建新舍,更名「中央氣象局台灣南區氣象中心」。
1989年,因建物與設備漸趨老舊,該測候所氣象觀察部分業務亦移轉該地附近的一新建鐵塔。1998年該測候所觀測業務完全結束,並由當地政府指定為台南市市定古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介紹完了有關測候所,重頭戲來了,老編準備接下來要去氣象展示場來一趟知識之旅(有興趣參觀的要注意假日並沒有開放呦)。
一進一樓展場,印入眼簾的就是一顆衛星,對著地球告訴著你,我們是如何搜集氣象資訊。
一樓展場的四周圍,有很多儀器(有測風的風向測速儀,測大氣壓力的氣壓儀,測降雨的雨量儀,測水分蒸發的蒸發儀等.................告訴大家氣候的資料搜集方式)
老編個人還蠻愛這一台無人氣象飛機,可進行颱風觀測作業,還蠻厲害的!!
二樓展場為氣象觀測展示區
主要是介紹地面氣象觀測所使用的小型儀器,來獲取在地氣象資訊。
三樓展場為氣候預報及氣候監測展區
三樓內有許多大玩具,可供人實地操作,例如台灣位於北半球,其受柯氏力的作用,移動之物體皆會向右移動,還有一台龍捲風形成儀,還真的會有煙霧慢慢飄上來,利用上下風扇的牽引,形成一個龍捲風的型態。
展場內還有地震火山展示區,可以得知地震及火山如何形成,也有小型的模具來模擬地震及火山的成因,透過親手操作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五樓的展場為天文及海象展示區
老編真心覺得台南氣象博物館,很適合遛小孩,避免風吹日曬,有冷氣吹,重點是參觀免費又可以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老編覺得如果館內再增加個咖啡館那就完美了!
留言列表